您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母婴研究 > 正文

线上线下围追绞杀,母婴电商是伪命题吗

2020-09-02 08:30   来源:科技新知   作者:于松叶
概要:母婴电商的处境越来越尴尬。回望2016年,这是母婴电商风头盛的一年,因为这一年,二孩政策全面放开。乘着政策的东风,宝宝树、贝贝网、蜜芽三家头部母婴电商平台的估值都顺利冲到了100亿人民币。但是好景不长,这股资本热潮转瞬即逝。

  公开资料显示,贝贝网的近一轮融资仍然停留在2016年6月,蜜芽则为2016年10月。前两者为纯电商平台,宝宝树作为社区电商综合性平台,表现较为强劲,不仅在2016年融到了高达30亿人民币的D轮融资,2018年年底还顺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。但是今年3月,被誉为“母婴电商股”的宝宝树却传出了高管纷纷离职、创始人资产被冻结的悲报。

  今年受疫情影响,线上经济火热,在线教育已然再度获得资本青睐,而同样属于“给孩子花钱”的母婴电商,却依旧悄无声息,被遗忘在角落,彷佛是资本做过的一次耻辱决策。

  时隔多年,对母婴行业进行一次全面复盘,种种迹象表明,母婴电商或许就是个伪命题。

  双面夹击

  谈到母婴电商的失败,各路玩家对其联合绞杀是绕不开的话题。《2020【巨量引擎】母婴行业白皮书:智育未来》调查报告显示:近一年有75%的母婴用户通过综合电商购买过母婴商品, 去线下母婴门店的这一比例为73%。除此之外,超过2成用户在微商/代购购买过母婴商品,近2成用户在母婴垂直电商有过购买。线下超市作为重要的传统渠道,还有超过3成的用户在线下超市有过购买行为。

  不难看出,以淘宝(天猫)、京东、苏宁为的综合电商和线下渠道丰富的各路母婴门店,为母婴市场的主力军,母婴垂直电商的存在感和普及率并不强。

  对于垂直电商,巨头们的战略多为拼品类、拼优惠。光是这两点,大平台靠着财大气粗,完全足够耗死垂直电商。垂直电商想要活命,就只能尽量靠生态和服务等剑走的方式取胜。然而,母婴平台们却纷纷选择了短视的做法,在“拼优惠”上发力,错失了突围良机。

  2014年2月,蜜芽官网上线,定位是进口母婴品牌商城,并推出“限时特卖”的概念,以“低价、限时、限量”作为吸引用户的卖点。为了保持低价,蜜芽表示在海外自建了仓库,并整合了供应链,以求降低成本。但是,在海外建仓库依然要承担不小的成本,比起直接人肉搬货的代购,蜜芽的成本优势并不明显。

  贝贝网创建于2014年4月,仅比蜜芽官网晚两个月上线,一上线便也主打特卖,一副要跟蜜芽死磕的架势。但是在和蜜芽的差异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,主打低价的命运自然和蜜芽一样,要面对巨头的围剿和代购的分流。

  宝宝树有所不同,因为本质是社区电商,所以电商业务可以看作是社区业务的延伸和变现手段。但宝宝树的电商之路却不尽如人意。宝宝树2016年还能保持154%的营收增速,之后的几年逐年下跌,到2019年上半年已经是负增长了,净利润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其中,2018年宝宝树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战略投资,并将后端电商管理等职能转交给阿里巴巴,才于当年在广告业务上有所突破,但终究颓势难挡。

  宝宝树傍上了阿里这条大腿都难逃衰败,蜜芽和贝贝网的日子就更可想而知。早在2010年,淘宝就已经注意到了母婴这一垂直的细分市场,并着重在品类上下力;京东也于2010年7月份实现母婴全品类上线;苏宁步伐稍晚,于2012年收购了当时国内大的母婴电商红孩子。面对着巨头玩家们布局早、品类全、财大气粗的局面,母婴垂直电商的处境并不容乐观。

  “我只有在想买的品牌在头部电商平台找不到的时候,才会去母婴电商看看。”宝妈刘莉(化名)说道。去年刚生了二胎的宝妈徐紫(化名)则表示:“早些年我生一胎的时候,淘宝京东会缺一些小众品牌的母婴产品,但等去年我生了二胎之后再看,发现现在大平台什么都有了。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母婴电商在品牌上的优势也不再明显。

  此外,母婴电商还要面对二手交易市场的分流。由于母婴产品使用周期短,且价格较高,因此在玩具、推车等物品上,宝妈们会考虑在闲鱼等闲置交易平台上买二手的。

  宝妈窦彤(化名)对「科技新知」表示,自己经常使用闲鱼购买母婴产品,“开始是在闲鱼上买一些婴儿玩具,玩具到手后发现非常新,几乎就是新的!而且价格只要正价的一半。我近还计划再买一个二手的婴儿车。”

  对于母婴电商来说,线上的市场份额争不过各路玩家,线下的市场份额就更是难以触碰。由于母婴产品的特殊性,众多消费者更倾向于到实体店挑选和购买,以保证吃得放心,用得安心。母婴行业的这个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母婴行业的天花板,即线上的市场份额始终有限。于是乎,母婴电商终于开始将商业生态作为突破口,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。

  模式探索

  积极“自救”的是蜜芽。2016年2月,蜜芽战略投资了家庭亲子娱乐品牌悠游堂,作为线下布局。没有选择开线下店铺,而是选择了开儿童乐园,可谓是剑走。悠游堂成立于2010年,是一个室内儿童乐园品牌,被蜜芽投资后改名为蜜芽乐园。蜜芽想借由室内儿童乐园这一载体,完成线下对线上的“输血”。

  然而蜜芽的线下拓展之路却并不顺利,有消费者对「科技新知」反映,去年年底,在北京、佛山、成都等地,均有多家蜜芽乐园关店,其中还涉及到不通知消费者退会员卡余额就贸然关店铺的事情,引发众多消费者不满。

  以成都的一家蜜芽成长湾乐园为例,有工作人员透露,“蜜芽成长湾嘉年华乐园行政文件不齐全的问题存在已久,详细情况不便对外公布。”但多个地区在同一时期陆续关店,恐怕不是行政文件不齐全这么简单。

  至于贝贝网,其CEO张良伦在2016年曾明确表示,任何互联网新模式的红利都会在2-3年内的时间被消耗完,电商领域创新的难度确实越来越大。贝贝网在两年内都不会做线下,线上的业务仍然还有上升空间,至少2017年内也不会做线下。而之后的贝贝网,也确实没有对线下进行开拓。

  宝宝树于2016年开始做母婴室和托儿所,又于2017年进军了早教行业,本就侧重于社区业务的宝宝树,开辟的服务、教育类业务,和社区业务具有高度协同性,从想法上来看,不失为好的变现方式。至于电商业务,自从2018年阿里的介入和接管,电商业务便不再作为产品重点。

  阿里作为流量黑洞,只想利用宝宝树的社区内容为其引流、转化,至于宝宝树本身的电商业务,虽然还存在,但无异于已经“死”了。

  三家母婴电商,只有蜜芽做了服务于自身电商业务的线下模式探索,但蜜芽乐园的失败也暴露出了垂直母婴电商想要做好生态,根本不必剑走偏锋,做室内儿童乐园等和电商弱相关的项目,而是应该开设和线上店铺完全对标的实体店铺,着重于平台形象建设,通过线下店铺展现出平台实力、产品质量和配套服务,从而达到占领消费者心智的目的。唯有这样,才能帮市场份额小、知名度不高的母婴电商搏出一条出路。

  线下店铺至关重要

  2016年12月,蜜芽创始人刘楠指出,“中国不再需要一家新的大而全的电商。”但是8月初,蜜芽APP却迎来了大改版,全新的蜜芽不再只关注“妈妈的品质育儿”,而是将场景覆盖到了“年轻妈妈的品质生活”,这意味着蜜芽不再局限于母婴垂直电商,而是要向综合性电商平台转型。

  「科技新知」观察发现,蜜芽APP上已经出现了美妆、服饰、挎包、家纺、日化、小电器等不属于母婴产品范畴的商品。此时回望刘楠4年前留下的豪言壮语,不难看出蜜芽已经被逼到绝境了。

  但就如刘楠自己说的,中国确实已经不再需要一家新的大而全的电商,转型改版后的蜜芽,也只能是短暂地激起用户兴趣,这样无意义地耗下去,并不能阻止产品走向覆灭。

  总的看来,如今母婴垂直电商,有三条路可以选择。一是被收购,就像红孩子一样,完全依附于苏宁电商体系,借由对方的物流链、供应链、线下店铺的力量,以获得新生,但这往往是不愿放手的创始人们不愿选择的一条路;二是和有实力的线下实体店合并,资源整合,优势互补,线下店铺为线上电商做品质背书,线上电商为线下店铺做宣传和导流,形成线上线下商业闭环;第三条路,则是继续在线下烧钱,自建实体店铺,让平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,后续再向线上导流。如果选择第三条路,在目前的情况下,是否有资本愿意大手笔“烧钱”以助平台建设线下实体店铺,也是个难解的问题。

  这三条路,虽然路径有所区别,但都是以拥有线下实体店铺为目标。对母婴电商来说,在仅凭线上电商挣扎无望的局面下,是否拥有自己的线下店铺就变得至关重要。

  《中国母婴品牌智能+生态分析2020》报告指出,“2019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已达2.86万亿,预计2021年将超3万亿。2019年母婴网络零售规模约5352亿元,预计将于2021年突破7000亿人民币。”网络零售规模还不到总体市场规模的1/4,可见母婴电商若是能顺便耕耘好线下市场,是“钱”力无穷的。

  互联网产品在研发过程中,绕不过去的一个概念就是“核心用户”,但是母婴这一垂直领域,根本没有固定的核心用户,主要的消费者是一批又一批宝妈或宝爸,来得快去得也快,这一特性导致了母婴垂直电商很难长久地留下某一批用户。核心用户流动性强、消费者普遍对品质要求较高,决定了母婴垂直电商发展受限,难以凭借纯粹的线上电商形式存活,而是要向线下借力。所以说,母婴电商不是伪命题,但没有线下的母婴电商,一定是伪命题。

编辑:Arno

在线咨询

在线咨询

手机扫码分享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