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母婴研究 > 正文

产业过剩、竞争加剧、消费理念...几大因素导致“价格战”常态化

2021-06-16 08:45   来源:母婴时代

  近年来,奶粉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新生儿出生率连年下滑,市场总量不断萎缩,奶粉市场的竞争,让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,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。而不同规模的企业,都将动销作为竞争的手段,以更为低价的价格,换取业绩和市场份额。

  随着618购物节越来越近,奶粉渠道的竞争也更加激烈,在价格战和窜货乱价的压力之下,企业的各种动销也显得疲惫,这将奶粉市场产能过剩、各企业间的竞争凸显。而令人困惑的是,就在终端市场价格厮杀之时,企业在上游布局奶源的举动并没有停下脚步,而是将奶粉市场上的其他热门品类当做消化产能和应对竞争的出口。以热门的儿童奶粉、孕妇奶粉和中老年奶粉优化布局,寻找新的赛道。

  多方原因形成价格战常态化

  奶粉市场的价格战,已持续不少时间,仍然看不到尽头。价格战程度不但没有减轻,还伴随着窜货、乱价新品更新加速、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共存,让奶粉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。

  今年的618购物节来临前夕,线上的促销如火如荼,线下门店也没放松。

 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在表示,现在奶粉市场的价格战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,是由于全球产能过剩。从市场的角度来看,是由于市场集中度提高以后,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。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,是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,对奶粉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后,消费者用脚投票。逐步选择出来就形成这样的市场结果。

  奶粉市场价格战常态化,是大环境、企业、市场、消费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  行业集中度提高增速放缓

  在激烈的竞争当中,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,奶粉市场排名前14的企业占据了国内市场90%左右的市场份额。使得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,行业淘汰赛和二次洗牌同时进行。企业之间进入贴身肉搏的厮杀,市场格局也处于变动之中。

  突如其来的疫情,新生儿人口减少、奶粉消费总量萎缩,让企业和整个市场的增速都在放缓,让整个奶粉市场都不好过,这从奶粉企业的年报中明显可见,奶粉企业尽管也保持了增长的态势,但是增速明显放缓。

  比如澳优的佳贝艾特,2016年至2020年,澳优的羊奶粉销售额分别为7.99亿元、12.80亿元、20.33亿元、28.56亿元与31.06亿元,销售额同比增幅也由2016年的48.0%逐增加至2017年的60.2%,再逐步下滑至2020年的8.8%。

  渠道动销力

  奶粉行业集中度提高,人口出生率下降,市场进入存量竞争,在大环境不断变化之下,渠道变得非常关键。渠道成为企业消化产能,应对竞争压力的出口。奶粉市场上,渠道是消费产能,扩展销量的排头兵。渠道作为市场的晴雨表,销售的顺畅和迟滞,价格的浮动范围,市场和消费群体的消费新趋势,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。

  奶粉行业进入发展“瓶颈期”,企业也把渠道作为重点突破口,这从企业加紧对渠道的布局力度和动销增强可见一斑。企业围绕渠道,从品牌形象建设、广告宣传、聘请代言人,参加热门综艺影视节目等方向加强,千方百计地提升动销效果。

  面对价格战和激烈的竞争,企业向渠道积压了更多的存货。当销售不力时,不乏有渠道冒着违法的风险,加大窜货的力度和数量,将价格战陷入到无底洞的程度,让企业和渠道都看不到尽头。

  在企业密集频繁的动销力度之下,渠道的动销投入越来越多,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,利润也越来越透明,渠道动销似乎进入疲惫状态。此前奶粉市场沿用的品牌驱动和渠道,让企业取得理想的效果,而现在渠道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达成此前的效果。促使企业寻求新的方向和路径。

  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赛道

  在奶粉行业下游发展完善,市场价格战也越来越激烈,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之时,企业近年来并没有停止上游牧场奶源的布局,反而加快了对优质牧场的建设和布局。比如飞鹤、宜品等企业不断布局牧场奶源。这种下游终端饱和、上游持续布局的现象,该如何去理解?

  这些企业布局上游牧场奶源,一方面他们把奶粉作为主要业务,可能还要做一些成人营养产品。另一方面在于企业近年来在产业链的下游建设比较快,对于上游建设,到了一定程度,需要企业不断地反哺,不断优化投资牧场,为了进一步发展其他营养食品业务而进行扩建牧场。

  现在奶粉市场中,儿童奶粉、孕妇奶粉和中老年奶粉等细分市场发展火热,众多企业积极布局,还将火热的儿童奶粉作为标配,作为增加业绩和提升利润的新目标。当企业投资牧场和奶源,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此类营养食品做铺垫。与婴配粉市场竞争激烈,行业产能过剩并不冲突。

  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战,确实会给企业带来压力,同时也会带来机遇和挑战,在压力和竞争中,孵化出新的突破空间和出路,让企业释放压力,走向新的发展赛道,促进奶粉行业格局的不断变化。

标签奶粉
编辑:黎莉

在线咨询

在线咨询

手机扫码分享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