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认识在政府、媒体、甚至行业内都有相当的市场,但对此本人不敢苟同,这个判断对于其他产业或许适用,但是对于奶业却有不妥。
奶制品确实不是你的粮食,但确是万千幼儿的“粮食”
尼尔森数据显示,2015年,中国6个月大的婴儿母乳喂养率为28%,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%,也低于日本51%。幼儿配方乳粉是重要的母乳替代品,我国每年有1700万左右新生幼儿,数千万孩子需要靠奶粉喂养,把奶粉称作幼儿的“粮食”应该不为过。毛主席就曾讲过,“要使我国人民健康,娃娃们长高一寸,只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,就要多喝牛奶,我国要大力发展奶牛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视察奶粉企业时也曾说,“让祖国下一代喝上好奶粉,我一直很重视”。
奶制品不是战略物资?这种认识只因没有“痛的领悟”
什么是战略物资,就是对国计民生和国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资料。在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中,美国曾经一度以奶粉对伊拉克进行制裁,拒绝并停止奶粉对伊拉克的出口,而伊拉克国产奶粉不足,导致伊拉克国内奶粉紧缺,造成大量幼儿饿死。这虽是极端情况,我国大概率不会出现,但是不是也值得警惕?事实上,2016年12月27日,农业部、发改委、工信部、商务部、食药监总局五个部委联合发布“十三五”奶业发展规划,明确提出了奶业的四个战略定位,其中一条就是“奶业是健康中国、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”,什么是不可或缺,就是无法替代或缺少的,既然对老百姓的健康不可缺少,这难道不是战略产业?不是战略物资?
奶业并非拒绝全球化的红利,现状是“有过之而无不及”
这是一个互通有无、互补余缺的时代,乳制品进口确实非常有必要。但现状是,乳制品有过度进口的特征。2008-2016年,我国乳制品进口从35.1万吨增至217.7万吨。进口量只是表面现象,关键还要看进口的产品结构,我国进口的乳制品中大包原料奶粉是大头,2016年,我国进口大包原料奶粉62.4万吨,折合生鲜乳500万吨,这些原料奶粉是生产乳制品的原料,它直接要和本土的生鲜乳竞争,直接打击的是奶牛养殖。从世界范围内来看,大国之间的乳制品贸易基本都是成品,或短缺的原料,因为成品品质有好坏,有不同类型,需要通过贸易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。而我国生鲜乳已无明显短缺,生鲜乳品质和国外也已无差异,原料奶粉进口占比过大是不合理的。
从自给率看,2016年我国进口乳制品折合成生鲜乳约1300万吨,国内牛奶产量3602万吨,奶类产量数据暂时还没有公布,预计在3720万吨左右,以此计算,2016年我国奶源自给率为74.1%,比2015年下降3.8个百分点,比2008年的95%下降了20.9个百分点。因为进口乳制品要进入流通领域,我国虽然有3700万吨左右的奶类,但扣除损耗、饲喂奶牛和统计水分,实际进入流通的商品奶类应该不超过2800万吨。如果按照口径一致,测算流通领域奶源自给率,这个数据比74.1%还要低。但客观地说,目前这个自给率不算过低,关键还要看未来,如果进口趋势不改,那跌破70%近在眼前。来看看邻国日本,日本养牛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还不如我们,但奶业被归类为重点保护产业,实施了著名的“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”计划,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80公斤左右,牛奶自给率始终保持在70%左右,在食品中仅次于大米、鸡蛋和蔬菜。因此,我们现在不应该谈论奶业享有全球化红利的问题,而是要谈论如何规避或减缓全球化带来的弊端,保住本土奶业的问题。
不能举着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旗帜,为无选择、无节制的进口站台
为什么乳制品进口还在持续增加呢?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关税大幅低于产业能承受的水平,根据WTO的通报,2014年全世界平均关税水平是62%,2016年我国乳制品进口的实际水平却不足10%,特别是按照中新自贸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的规定,2017年,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大包原料奶粉关税降至1.7%,幼儿配方乳粉、液态奶、奶酪、黄油、乳清等主要产品关税已降为零。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乳制品关税也大多降至10%以内(液态奶为10.5%,大包原料奶粉为7.5%)。即便如此,其实国内奶业还有后一道防线,那就是乳制品的产品标准,我国乳制品产品标准大多在2010年修订,那确实是一个优质生鲜乳短缺的时代,因此很多产品允许甚至被鼓励使用进口大包原料奶粉,但时过境迁,这个标准的适用性、科学性需要重新评价。事实上,牛奶不宜长途运输,有天然的本土优势和自我保护能力,我们不能以享受全球化红利自毁防线,不能举着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旗帜,为无选择、无节制的进口站台,更不能让享受全球化红利成为国内奶源过剩、奶业无需盲目做大的借口。
奶业并没有做大,更没有盲目,奶业振兴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局
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应该在25公斤左右(这是估算数,和官方数据是36.1公斤有所偏差),且不和欧美国家人均消费量250公斤以上比较,仅和周边的韩国、日本、中国台湾省人均60-80公斤比较,奶业还没做大这个判断应该是站得住脚的。
现在行业中有一种认识误区,认为这几年中国奶牛养多了。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判断,这几年奶业转型升级,行业不景气,散户退出很快,奶牛存栏实际上是下降的,据推算,荷斯坦奶牛实际存栏已下降为600万头左右,如果没有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的崛起,补位散户退出的缺口,奶源将极度短缺。每年的2-7月,奶业进入生产旺季,消费进入淡季,牛奶都会有过剩的现象。从目前情况看,今年乳制品进口的势头依然很猛,奶源输入型过剩问题仍然比较严峻,需要行业上下游努力共渡难关。
奶牛养殖不仅对乳制品加工重要,对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非常重要,奶业振兴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局。今年一号文件第1条就提出“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,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,发展青贮玉米、苜蓿等优质牧草,继续开展粮改饲、粮改豆补贴试点” 。在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,特别是粮改饲试点中,奶牛养殖扮演了重要角色,目前,奶牛是消耗青贮玉米、优质苜蓿数量大的畜种,一头高产泌乳牛一般需要2亩青贮玉米,1.5-2亩苜蓿,2016年,全国180万吨优质苜蓿和900万亩青贮玉米(2015年)主要饲喂奶牛。《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(2016-2020)》提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,青贮玉米增加1600万亩。只有奶牛养殖得到大的发展,才能顺利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,粮经饲才能协调发展。因此,某种意义上说,只有发展奶业、振兴奶业,才能顺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如果任由进口冲击养殖业,奶牛存栏持续减少,那么种植业结构调整多出来的青贮玉米和苜蓿由谁来消化呢?
在线咨询